研究专题
新马大众文化资料库

新马华文小报文献回顾
许颐蘅
近二十年来,学者们对小报的关注与热情渐升,试图一扫早期小报象征低俗新闻的贬义形象,重新以不同的视角凝视小报,重构小报的可能性。在新马华文小报方面,学者们研究20世纪20年代始发迹及其后数量庞大的小报,或是40年代战后新马小报的第二繁荣期,得以一窥当时的社会景况。小报的出现与崛起的原因,背后涵盖着大众文化、城市空间、新兴文学崛起的自由多元等值得重新思考的议题。于新马而言,更有许多早期华文小报未能被挖掘与进行研究。然而,即使研究者的热情渐长,由于新马华文小报材料严重佚失,聚焦于此领域的学术著作始终不多。
新马华文小报的定义、篇幅与规格是随着南来文人而来,故承继了中国小报“篇幅短小”且“内容清软”的传统。小报这类形式出现于清末上海。胡道静《上海新闻事业之中的发展》、赵君豪《中国近代之报业》及秦绍德《上海近代报刊史论》的专书中便分别强调中国小报的小篇幅以及内容。小报比大报小,或四开、八开甚至小于八开,内容上专载琐闻趣事,以消遣为主,且少与政治挂钩。相对于大报,小报的限制较少,自由度极高,因此反而导致小报具有边缘性,无法给予小报内容确切的定位。报刊发行的形式与时间不定,有三日报、五日报、周报等。新马早期小报中如《一笑报》、《一粲》、《七天》、《曼舞罗》等皆有相似的内文与规格。
新马华文小报继承中国小报的特征,然溯其脉络,中国近现代意义上的小报却与中国古代报刊关系不大,反倒与西方小报有其移植脉络。例如S. Elizabeth Bird在 “For Enquiring Minds: A Cultural Study of Supermarket Tabloid”中追溯美国小报的发展史,认为西方小报发迹于17世纪,由印刷的民谣 (ballads)、新闻书 (newsbooks)走向后来出现的便士报 (penny press),直到1930年代,美国才正式确立西方小报的形式。虽未有深入东西方小报中存在移植关系的学术论著,然中国近现代的报刊有借鉴西方之处,为学界共识,例如李楠《晚清、民国时期上海小报研究:一种综合的文化、文学考察》,洪煜《近代上海小报与市民文化研究》就曾提及此事。
新马本地对于小报的研究多为早期较为历史与社会化的记述。王赓武于1973年在《南洋文摘》中曾发表过一篇文章〈新加坡早期华文小报与杂志〉,他将所有非日报都归类为小报与杂志,也不曾区分二者,但他整理并提供了新加坡小报的发展脉络。新加坡约在1925年开始出现华文小报,至1934年,小报的出版多达73种,内容包罗万象,可见当时小报的蓬勃与多样。另外,崔贵强《新加坡华文报刊与报人》,郑文辉《新加坡华文报业史(1881-1972)》,陈蒙鹤《早期新加坡华文报章与华文社会(1881-1912)》及叶观仕《马来西亚华文报业史(1815-2010)》等专书,虽未必完全详细的小报论述,却给予了研究新马小报的历史性支撑,尤其是报刊研究的时段分界,以及构建华文小报发展背后不可忽视的时代氛围。这些专书阐述新加坡早期经济、移民与书报出版业各方面的境况,中国移民激增,华人移民因殖民地总督采取高压政策,难以接触书籍,中国文艺思潮兴起,凡此种种,令小报诞生。专注于小报历史的专书,以谢槐的《新加坡小报史》为好。关于新马小报名称及类型的统计,以杨松年《大英图书馆所藏战前新华报刊》和王慷鼎《新加坡华文报刊史论集》中的记录为全。
小报被凝视的方式在近现代的研究中亦出现巨变。无论东西方,小报于前期常被视为媚俗、煽情、简单化,与大报的待遇相比,可谓天差地别。时至今日,学者们开始以不同角度重思小报的角色。如Anita Biressi与Heather Nunn在合编的 “The Tabloid Culture Reader”一书中有学者以重思小报的自我定位,探讨其所反映出的公共空间。Colin Sparks与John Tulloch合编的 “Tabloid Tales: Global Debates Over Media Standards”描述了西方小报逐渐风靡的现象,阐述现代新闻报刊小报化,资讯娱乐逐渐增长,丑闻和名声取代正式新闻,此种新闻演变的现象。连玲玲主编的《万象小报:近代中国城市的文化、社会与政治》一书中收录了连玲玲、杨佳娴、佐藤仁史等学者所写的九篇论文,从文化建构、社会行动、政治运作三个面向,来探讨近代中国城市所萌生的“小报问题”,并试图指出更多小报研究的可能性,其不但成为城市史的资料来源,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城市现象。
目前学界在新马华文小报上,较为近期且较完整的研究,以彭念莹的博论《开拓空间,兼容并蓄:新加坡华文小报研究(1925-1929)》为是,其中小报的定义与源流被仔细梳理,分析具体案例,提出华文小报的“多样性”,强调小报是让中国知识分子传播思想与信念的一个自由的公共空间。除此之外,其更谈论小报中的方言以及女性的部分,以此试图思考早期华文小报中本土意识的雏形。另外,赵孝萱〈海“外”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近代星洲华文小报(1925—1949)的上海影响〉所研究的时段直至1949年,主要论述上海小报对新马小报的影响。于2023年,新加坡国立大学所办的“流行南洋:重探战后新马华人的大众文化”国际研讨会中,徐兰君亦有关于小报的发表,其〈小报中国:流言,通俗社会主义和战后新马地区《夜灯报》(1949-1958)〉以《夜灯报》的缘起与衍变,探究战后进入小报文化二度繁荣期的新加坡,试图揭示新马地区的“大众文化”图景中呈现出的多元与流动性等特征,意图回答战后东南亚华人社群的民族主义思想兴起和马来亚文化新愿景形成过程中“中国元素”所扮演的角色。
前述文献之回顾阐明了小报重新被凝视的不同角度,也证实了小报角色与早期定义相比,已有极大的改变。如今,新马地区的华文小报研究因材料未得以好好发掘和研究,但是思考小报能帮助学者重塑早期的历史面貌,是一个探寻过去的路径,故其中存在许多可能性,值得各界关注。
参考文献
近人专著
- 陈蒙鹤著,胡兴荣译《早期新加坡华文报章与华人社会(1881-1912)》,(广州: 广东科技出版社,2009)
- 杨松年《大英图书馆所藏战前新华报刊》,(新加坡:新加坡同安会馆,1988)。
- 洪煜《近代上海小报与市民文化研究(1897-1937)》,(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7)
- 胡道静《上海新闻事业之中的发展》,(上海:上海通志馆,1935)
- 赵君豪《中国近代之报业》,(上海:上海申报馆,1938)
- 王慷鼎《新加坡华文报刊史论集》,(新加坡:新加坡新社出版,1987)
- 秦绍德《上海近代报刊史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
- 崔贵强《新加坡华文报刊与报人》,(新加坡:海天文化企业,1993)
- 谢槐《新加坡小报史》,(新加坡:铁报社,1957)
- 连玲玲《万象小报:近代中国城市的文化、社会与政治》,(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3)
- 李楠《晚清,民国时期上海小报研究 :一种综合的文化,文学考察》,(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 郑文辉《新加坡华文报业史(1881–1972)》,(新加坡:新马出版印刷公司,1973年)
- 叶观仕《马来西亚华文报业史(1815-2010)》,(雪兰莪:名人出版社,2010)
- 王赓武〈新加坡早期华文小报与杂志〉,《南洋文摘》第 14 卷第 11 期(1973 年 11 月 20 日),页 740-743
- 彭念莹《开拓空间,相容并蓄:新加坡华文小报研究(1925-1929)》,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 赵孝萱〈海“外”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近代星洲华文小报的上海影响〉,发表 于 2004 年 4 月在马来西亚亚罗士打举办之“第二届台湾东南亚华文文学文 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此会由佛光大学世界华文研究中心、南洋学会、马 来亚大学、马来西亚华社研究资料中心、孝恩文化基金会合办 http://www.xiaoen.org/cultural/academic.asp?cat=66&loc=zh-cn&id=1224
- 徐兰君〈小报中国:流言,通俗社会主义和战后新马地区《夜灯报》(1949-1958)〉,发表于2023年11月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举办的“流行南洋:重探战后新马华人的大众文化”国际研讨会,此会由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与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联办。
References (in alphabetical order)
- Bird, S. Elizabeth, For Enquiring Minds: A Cultural Study of Supermarket Tabloid, Knoxville: The University of Tennessee Press ,1992
- Anita Biressi and Heather Nunn(ed), The Tabloid Culture Reader. UK: Open University press, 2008
- Sparks, Colin and Tulloch, John (ed.), Tabloid Tales: Global Debates Over Media Standards, Lanham, Md.: Rowman & Littlefield, 2000